深圳南安柳城祥德机械设备公司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2014年装备工业发展形势展望

编辑:深圳南安柳城祥德机械设备公司  时间:2019/07/17
2013年是我国装备工业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行业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相对有所改善,经济运行呈现平稳发展的态势,但形势错综复杂的局面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展望2014年,我国装备工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既有转型升级加快、新一轮改革政策措施出台释放发展红利、国内经济趋于回暖等有利因素,也有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乏力、企业生产成本压力加大等不利因素。

一、对2014年形势的基本判断

(一)生产、出口增速缓慢上升

2013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迹象有所显现,但旧的风险与新的扰动重重交叠,复苏道路仍坎坷不平。国内经济在国家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政策作用下,运行继续企稳回升。受国内外经济的综合影响,我国装备工业内需有所回暖,增速缓慢上升。1-9月,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一季度同比增长9%、二季度同比增长9.2%),其中9月当月同比增长12.8%。受装备工业固定投资增速下滑、经营成本继续上涨等因素的影响,2013年全年装备工业运行将维持“平稳”态势,强劲复苏的几率不大。出口方面,自8月以来出口交货值单月增速呈现回升态势,预计四季度出口形势仍维持前三季度态势,出口交货值增速缓慢上升。

预计2014年,我国装备工业仍将面临较为复杂的发展形势。宏观经济仍将处于“4万亿”投资带来高涨期后的紧缩阶段,“去产能、去泡沫”的任务完成仍需一段时间,国内对装备产品的需求不会大幅提升。但受新一轮改革政策措施出台释放发展红利的影响,装备工业将萌发新的动力与增长点,如轨道交通装备将步入快速增长期。在以上多种因素叠加影响下,2014年我国装备工业仍将平稳发展,工业增加值全年增速有望保持在13%左右。

(二)装备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2013年,从国内环境来看,装备工业在面临内需低迷、出口增长乏力等诸多困难时,被高速增长掩盖的各种问题、矛盾相继暴露出来,以往依靠人口红利、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以投资带动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需求升级与市场竞争激烈对全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提出了更新、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因此,在市场倒逼机制作用下,越来越多的装备制造企业加强创新和转型升级。在工信部9月份公示的拟认定的80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中,装备制造企业占半数,较去年新增10家。

预计2014年,在深入贯彻落实《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背景下,在国内外需求升级的倒逼机制下,装备工业企业必将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鉴于目前装备工业利润率仍处于下滑态势,仍未真正摆脱困境、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因此装备工业亟需在调结构、强管理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而且,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农机、智能仪器仪表等与消费、信息化、自动化关系密切的行业,其发展速度将快于典型的投资品行业,装备工业未来的结构调整方向将更注重和适应这一变化趋势。

(三)汽车工业产销持续增长

2013年以来,在城镇化及村镇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提升的带动下,乘用车各车系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旺销。1-10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785.44万辆和1781.5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3.6%和13.5%,全年汽车产销增速预计分别达到17%和15%,且随着《关于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的落实,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有望实现增长。

预计2014年,我国将进行汽车行业准入的改革,如果“外资与国内车企合资的公司不能超过两家,同时合资股比不能超过50%”的投资准入政策向市场开放,汽车产业格局将发生大的变化。在市场需求方面,随着中央财政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再投入40亿元补贴资金的落实到位,新能源汽车产销将在2014年迎来较快增长。同时,随着《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府治污措施的出台以及民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小型车市场将迎来发展新机遇。但2014年汽车行业也会面临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以及政府限购、限行的不利影响,预计2014年我国汽车产销增速将与2013年基本持平,产销增速在15%左右。

(四)机械工业产销温和增长

2013年以来,机械工业总体上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温和增长,1-9月,产销增速比上年回升近3个百分点,利润增速比上年回升7个百分点,利润回升速度快于产销,全行业回升势头强于全国工业,可见行业景气在缓慢回升。与铁公基建设、新型城镇化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的行业,如电梯、城市轨道装备、智能电网、物联网装备、农用机械等行业实现较快增长,环保装备、智能化装备如工业机器人和3d打印行业成为新的增长点,但典型的投资类产品如发电设备、机床工具、工程机械等产品产量仍继续下滑。

预计2014年,受经济环境的好转、《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出台以及“智慧城市”建设的影响,机械装备的需求继续升温。但由于机械工业固定投资增速下滑、经营成本继续上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机械工业运行仍将继续保持平稳态势,强劲复苏的几率不大,预计产销增长速度在14%左右。从分行业来看,常规发电设备和输变电设备、冶金矿山设备、重型机械、普通机床等行业将继续处于需求低迷状态;高档机床、机器人及自动生产线需求将上扬;工程机械市场将由大起大落逐渐回归正常;农机产销增速将逐渐回落,但大型高端农机产品市场仍将产销两旺。

(五)船舶工业运行有望触底回暖

2013年,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和全球船运市场不振的影响下,造船完工量、手持订单量、经济效益和出口等主要运行指标均呈下行态势。但新承接船舶订单量大幅回升,标志着船舶工业触底回暖。1-9月全国新承接船舶订单3806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47.1%,四季度将基本延续前三季度的走势,预计全年造船完工量在4500万吨左右,新承接船舶订单还将呈现增长态势,可达到4500-5000万吨。

预计2014年,随着世界经济的回暖,造船行业将迎来以新技术的应用和新船型的开发为前提的新一轮复苏。伴随着国际海事组织一系列新标准、新规范的出台,如新创能效设计指数(eedi)对船舶能效和排放提出更高的要求,未来船体设计制造向节能减排方向发展成为大趋势。在国内,国务院近期发布的《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年)》明确了七项主要任务,也将会大大加快船舶工业化解产能过剩、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一些研发能力弱、转型慢的企业将被淘汰。同时,受海洋工程等行业发展的影响,船舶市场的需求会呈现结构性变化,lng船和节能环保型船舶和特种船舶、远洋渔船、渔政船,沿海以及内河大型船舶都将会有一定规模的需求。综上所述,2014年我国船舶工业将触底回暖,三大指标将有所增长。

(六)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迅速

2013年,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成本上升继续推动制造业产业升级,智能制造装备需求动力强劲。一系列推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政策不断出台,如“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实施的政策累计效应不断增加,带动了工业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智能仪器仪表及智能化重大成套设备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使智能制造装备的产业化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预计2014年,以云计算、人工智能、3d打印等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将加快发展,以此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加快将加大对智能制造装备的需求,产业规模将呈现出快速扩大的态势。从子行业的发展来看,随着制定智慧城市发展专项规划城市的增多,与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的装备,如物联网设备、智能交通设备等将迎来快速的发展。此外,智能电网在2013年将完成示范、技术统一、规划制定的过程,2014年将进入全面推广,智能电网装备行业也将步入快速发展通道。

二、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企业经营压力仍然较大

一是由于市场需求不足与同质化竞争并存,盲目抢订单的现象时有发生,2014年装备产品价格将持续2012年以来的低位运行走势,当月价格指数仍将呈逐月微降趋势。二是随着经济回暖,燃料、动力运输等购进价格将有所上升,装备工业采购成本也将缓慢上升。三是随着金融改革以及银行对装备工业企业的关注,大企业的融资环境将有所好转,财务费用及其中利息支出较2013年将有所回落,但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仍将面临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四是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能源资源及环保成本等仍将上升。因此,2014年我国装备工业在营运成本高企与产品价格下跌的“双重挤压”下,企业生产经营压力仍然较大。

(二)出口形势仍难积极乐观

2013年,在世界经济复苏延缓、西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推进、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我国装备工业虽存在一定的国际比较优势,但持续多年的出口高速增长已开始引发日益剧烈的贸易摩擦,贸易环境仍趋恶化。因此,虽然8月和9月连续两个月当月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速由负转正,分别同比增长2.25%和3.36%,但前三季度累计仍同比下降1.55%,低于全国外贸水平(8%)。

进入2014年,由于国际经济复苏道路依然曲折,国际市场需求总体仍然偏弱,各国产业间竞争日益激烈,贸易摩擦形势依然严峻,我国装备工业产品出口面临的困难和风险依然较多。但在国家出台一系列促进外贸发展政策措施的背景下,我国装备工业出口贸易便利化水平将不断提高,同时不少企业主动转型升级,新的出口竞争优势将不断显现,预计2014年我国装备工业产品出口情况可能略好于2013年。

(三)技术投入不足仍是创新的一大障碍

进入2014年,我国装备工业仍将存在技术投入水平不足的问题,这已经成为我国自主开发核心或关键技术能力的一大障碍。一是企业研发活动投入强度仍然较低,近几年一直徘徊在2%左右的低位区间,与发达国家4%-5%的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不能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二是研发投入分散,多数研发投入在跟踪模仿或配套技术的开发上,面向行业的基础技术研究投入严重不足。三是装备工业科技人员平均拥有量仍然较低,科技活动人员占同期装备工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较低,仅3%左右,低于工业发达国家5%以上的水平。

(四)部分行业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突出

当前,国内装备工业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一是通用型的低端装备严重供过于求,中高端装备的研发、制造能力尚未得到显著提高,供给能力严重不足,包括国内市场在内的大量高端装备订单被国外厂商垄断。例如,我国造船企业所建船型多以油轮、散装船等低附加值船型为主,大型集装箱船、液化天然气船及海洋工程装备等高附加值船舶建造能力不足。二是产品同质化生产现象严重,不适应下游行业转型升级的市场需求。近年依靠投资高速增长的工程机械、输变电设备、风电设备、机床等行业,随着装备工业用户需求加速升级,凭借价格战进行竞争难以满足用户对产品精准化、绿色化、智能化的要求以及对企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能力的要求。预计2014年,我国中低端机床、风电设备、工程机械及船舶等产业结构性产能过剩的局面依然存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三、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一)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加快产业升级步伐

一是通过多种形式集中资金,重点支持装备工业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攻关,重点支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二是要支持企业对接国际产业链,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并购境外知名企业、研发机构和营销网络。三是重点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提供绿色通道等引导企业发展,积极推进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新兴产业项目的健康发展,以项目带动企业核心能力的提升。

(二)多措并举,积极扩大装备产品出口

一是完善出口退税政策,适当提高部分高技术、高附加值装备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为装备制造出口企业提供有力的外贸金融环境。二是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出口信贷资金投放,支持国内企业承揽国外重大工程,从而带动成套设备和施工机械出口。三是引导装备制造企业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用户需求,调整和优化出口产品结构,逐步减少“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四是鼓励企业积极开拓中东、中亚、拉美、非洲、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市场,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以弥补在欧盟、美国等市场丢失的份额。

(三)构建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针对关键核心技术、基础技术与工艺技术的薄弱环节,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行业重点实验室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机构的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行业共性技术的研究与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二是推动大型企业(集团)和大中型企业建立企业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品技术开发与创新体系,在一些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产品以及关键工艺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投融资体制,发挥财政投资的导向作用,探索建立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机制。

(四)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绿色制造等工作

一是将节能减排、绿色制造与各项基础性工作作为转型升级的重点。二是继续加强新产品、节能高效产品等标准的制修订,改进工艺、改造落后设备、推广使用节能减排设备。三是加快高效节能技术与装备的研制推广,发展以大型、高效发电设备为代表的重大装备,研发和推广以高效电机、节能变压器为代表的量大面广的通用节能机电产品以及推广发展以余热、余压等能量回收装置为代表的专用节能装置。